欧洲的早期音乐教育,起源于著名的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和奥尔夫的综合艺术教学。发展到今天,早期音乐教学,内容包括有节奏、语言、律动、舞蹈、合奏等,目标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而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学习上。而奥尔夫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派生出音乐治疗的学科。
用音乐教育作为开发孩子智力和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由于遗传、器官疾病、早期不好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异常行为,已成为先进国家的音乐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脑科学专家等共同研究的课题。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通过拍击身体、捻指、跺脚等声势,进行教学。声势可以说是动作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对幼儿来说简单易学,能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从中感到快乐。它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去动脑筋,去思考。把“学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如何用艺术教育去解决孩子的那么多问题,学校老师们的认识比较模糊,还有就是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认识还不够,甚至对孩子的异常行为感觉到了,但不愿意去承认与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孩子。
我第一次以社工的身份,用音乐教育的手段为社区的孩子们提供服务。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在我的工作经验中,家长的态度正确、平和,小朋友的进步就神速,有些甚至能完全改变。社工营造一个自由,快乐,具有学习动力的氛围,让参与其中的孩子在音乐体验中不知不觉地释放各种情绪。如我们上过一节《海底世界》整首音乐的情绪起伏很大,在高潮部分是恐怖的狂风暴雨和大鲨鱼出现的音效,孩子们有的尖叫,有的躲藏,有的抵抗,这就是一个释放的过程。游戏结束后,大家都很快乐。
小欣5岁了,是家里的心肝宝贝,但他胆怯、羞涩,问他什么事回答都是一句:不知道。其实这类孩子也因此无法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几乎没有,我也无从知道他究竟学得如何,这是行为障碍的表现。有一节课叫《我家是个动物园》,通过表演各种动物的特征,并与家人的性格作对比,对号入座,经由动物转化,孩子们非常踊跃的说出了自己和家人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喜欢小动物的小欣也在这堂课中打开心扉,说了许多话,如:“我爸爸是只大狮子,他在家里经常发火吼叫。我妹妹是一只猫,我被她抓伤了好几次。我爷爷是一只蜗牛,因为走路慢吞吞的……”游戏中不仅有孩子的表达,还有想象力的绽放。
小宇去儿童医院检查诊断报告写着多动症儿童。每次上课都上蹿下跳,没一刻停止,又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给课堂纪律造成很大的威胁。有一次上一首《机器人》律动,发现孩子第一次完全投入,很准确的在每一个拍点上做动作,模仿机器人的声音也惟妙惟肖。课后与小宇的妈妈沟通,妈妈也发现孩子对机械类的东西很痴迷。在社工工作中转介是一种工作手法,发现服务对象需要某方面的支持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时,社工会链接资源为其找更适合的服务途径。通过几次更细致的观察和评估,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小宇转到机器人组装兴趣班去了。后来服务回访,小宇妈妈反馈孩子多动的症状明显改善,甚至一个小时专注的做手工。一个兴趣爱好的发现和培养,就可以把孩子散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专注中获得成就感,产生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苗苗接受音乐教育时才4岁,她的母亲是大学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很用心,为她选择了本地最好的幼儿园。可是苗苗因为性格原因还是出现了入学困难,好不容易适应了,幼儿园又频繁的更换老师。最后,苗苗实在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退学了。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敏感、易怒。这是孩子初涉集体生活带来的不适,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其一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次妈妈带来参加服务,孩子完全没有参与的兴趣,冷漠的坐着。不愿意说话,甚至对妈妈也不怎么理睬。感觉到孩子的每个表情都好像在说——我不开心。妈妈通过了解社工的服务内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决定报名接受社工的恒常服务。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他没有固定的教案,而是借助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本质的心灵中最可贵的东西。苗苗缺乏安全感,对新的环境和人的适应能力弱,她需要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她需要一步步的打开自己,走出来。这样的孩子,需要给予更长时间的引导和耐心的等待。
通过接触观察,发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苗苗非常喜欢听故事和抱洋娃娃。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她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她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肢体去表达,反之也可以用画面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内容。其实,苗苗是被生活埋没的,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恰恰是她敏感细腻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
性格没有好坏对错,但是怎样引导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了苗苗,我们每堂课的第一个环节都设计了与本节课音乐相关的绘本故事。音乐的主题也从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如《买菜》、《公车上》、《去看戏》、《骑转马》、《渔夫曲》、《修鞋匠》……从孩子喜闻乐见,能产生快乐情绪的日常生活故事出发,通过角色游戏、器乐合奏的大量练习,苗苗也慢慢的学会了遵守规则,与同伴产生互动与感情链接。
参加了半年的奥尔夫音乐课堂后苗苗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她可以不用妈妈陪伴独自上课,那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害怕也逐渐减少,性格越来越开朗。当然这个过程也多次出现情绪反复与波动,这时妈妈就会主动和社工沟通分析最近的生活点滴,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做生活上的细微调整。一年后,孩子已经顺利重返幼儿园。一年的努力才让孩子重拾信心回归校园。从这点上讲,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其出了问题再殚精竭虑来弥补,社工仍然要在工作中做许多关于“亲子陪伴”的倡导,防范于未然。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在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儿童的自律,自我激励,学习与他人的非词语的交流形式,默契合作,学会了理解、接纳、欣赏他人。从人的发展角度去改变孩子的不足,提供一个自由自我展现的平台,和孩子们一同成长。这是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
文 / 广州市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苏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