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进忠: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多维作为

                 来源 2017-05-25 08:00   社工中国网

 校园欺凌频发,严重破坏学校教书育人环境,进而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学习成长。数量增加与性质恶化使得校园欺凌逐步演化为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原标题:以孩子的名义: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多维作为

校园欺凌频发,严重破坏学校教书育人环境,进而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学习成长。数量增加与性质恶化使得校园欺凌逐步演化为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2016 年11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法律、教育、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共同治理这一现象。政府、社会、学校均期待有所作为、有效治理这个问题,肃清校园风气,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良性空间。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校园生活并帮助学校达成其中心目标——提供一个学习和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得其中的儿童和年轻人可以获得效能感、学会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并且准备好为将来的生活承担责任并做出适应与改变。社会工作为校园欺凌的防治与干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服务计划和干预实施将注意力聚焦于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上,并将其作为重点分析与作为的对象。生态系统的视角使得社会工作在校园欺凌的干预中不是单兵作战,而是整体性与合作式地进行服务。

校园欺凌的关系主体是欺凌学生与被欺凌学生。学校社会工作的干预与服务策略立脚点与回应处都聚焦于这两类主体。绝大多数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都认为校园欺凌与个体的、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法律的因素相关,因此,只关注其中一个变量并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人在环境中”的社会工作理念引导学校社会工作应该着力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要环境对校园欺凌的主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服务与干预,强化校园防护体系建设、家庭能力建设、家校互通联动、社会机制完善、校园内外的监管等方面综合治理。

1.防治结合:学校场域的作为方向。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生态环境,也是大多数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场所。毫无疑问,学校场域的校园欺凌干预与服务是社会工作作为的核心维度。学校社会工作者立足于校园原有的服务体系从防与治两个角度参与校园欺凌的干预:防的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在校园欺凌干预的服务队伍与服务机制上促成防的体系。与学校管理者、老师、辖区的派出所等主体组建专门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小组,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合作的服务队伍;推动制定明确的预防校园欺凌的指导政策和规则;通过校园活动、班级小组活动,提高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与责任意识;通过适切、多维的宣传方式明确告知学校全体成员在校园欺凌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倡导学校强化增加监控措施。治的方面,社会工作在校园欺凌治的角度应该精准关注校园欺凌的两个主体:欺凌学生与被欺凌学生。对于欺凌学生,在欺凌事件发生前,社会工作者协助老师进行相关的筛查与辨识,全面掌握个体的状况,及时给予爱护关怀和辅导介入,引导其采用合适的行为方式进行表达,减少欺凌事件发生;当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对欺凌学生的干预要突破传统简单的道德说教、责备处罚等方式,可以运用专业个案方法深入探讨欺凌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增强同理欺凌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其学习自我理解,并对自己的欺凌行为负责。同时也要给其一个改过自新的平台与机会,引导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用正向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内在需要。对于被欺凌学生,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入危机干预和个案管理两种机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维度进行介入服务的供给。短期上,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预估欺凌事件对被欺凌者造成的身心伤害,及时采用措施处理,将创伤减至最低;长期上,依据学生情况进行个案管理,针对性、个别化地协助被欺凌学生提高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协助被欺凌学生获得有效面对欺凌事件的生活策略与应对技巧,提升其面对欺凌行为的应变能力。

2.能力建设:家庭场域的作为方向。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环境,是个体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向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育孩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扮演家校联系者,将家庭作为校园欺凌防治的重要主体给予关注。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庭能力建设,协助处理校园欺凌事件。面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校园欺凌防治为主题开发家长课程、亲子活动,邀请家庭参加,促进家庭教育功能提升、父母效能感增强和家庭社会联系度上有所获益,进而提升家庭预防、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点上,社会工作者针对欺凌学生和受欺凌学生家庭进行个案辅导,引导家庭认识家庭的风险因子与保护因子,引导家庭积极面对问题,以孩子为核心改善原有的家庭沟通方式与教育方式,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感和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针对同类型的家庭开设治疗性与教育性小组,搭建平台,让家庭之间相互交流孩子教育、生活冲突、校园欺凌等处理方式,最大程度提升家庭应对能力。

3.环境倡导:社会场域的作为方向。生态思维下,中宏观社会生态对校园欺凌的发生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社会环境中导致暴力的因素(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媒体暴力等)是引起校园欺凌的重要因子。社会工作者应该推动政府相关系统就净化校园周围环境积极作为。在法律层面,倡导出台设定绝对的法律警戒底线,对校园欺凌中涉及的攻击性行为设定不可触碰的规则,只要触及将严格处罚,对校园欺凌的发生起警示作用;联合公安与检察系统,进校园进行法治宣传,对校园周围的网吧等场所重点进行整治,消除校园周围环境的危险因子;与公安系统协调,当严重欺凌事件发生后,对当事的受欺凌学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警示欺凌者,也给被欺凌者安全感。总而言之,以学校为重心,优化周围生态环境,倡导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社会工作的引入,倡导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由事后的危机干预走向早期介入策略与发展预防措施,强调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以实现标本兼治。社会工作需要为本的服务思维强调校园欺凌的干预作为应该立足孩子,以孩子的名义,“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相关文章

上一篇:唐天正:关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点滴思考

下一篇:徐永祥: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走向

友情链接: